一、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而不是別人眼中有前途的路
互聯(lián)網行業(yè)興盛的時候,一窩蜂的去做網絡自由設計師。聽說公裝設計師的薪水可觀崗位好找,又琢磨著自己是不是該去試試。公裝設計變得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候,又覺得好像電商設計的要求自己更容易駕馭....幾年過了,年紀變得越來越大,卻不知道自己是哪個領域的設計師。20-30歲可以轉行,也應該多去嘗試,但最重要的是摸清楚自己適合哪一個方向,并扎根于這個方向。
你會發(fā)現(xiàn)越優(yōu)秀的設計師,越是會清楚的定義自己。強化自己擅長的領域并死守住這塊領域。幾年過去了,你知道自己是哪類設計師么?知道哪是你強大的地方比找到一條別人認為更有前景的路重要得多。
二、越努力 越幸運
所有的幸運都有努力和付出
很多人都在抱怨為什么誰誰總比我幸運,剛來公司才幾個月就被提升為設計師了,我還是一個助理。實際上幸運是能量守恒定律,大家這么拼命的努力,說穿了是為了獲取成功和幸運,可幸運是什么?幸運有時候就是達摩克利斯之劍,你覺得它美好可能是因為未曾得到。幸運在我看來更是一種氣場,是能量守恒,有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相比努力,幸運才在人生路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很多人認為打工沒啥出息,也沒有成就感,但打工皇帝用他的堅持告訴我們,打工可以打出年薪10億的天價。很多設計師認為做效果圖沒有什么出息,上海北玄的李永佳告訴我們,一個圖匠也可以實現(xiàn)年收入千萬的突破。還有人說施工圖繪圖員沒啥意思,只是設計師的附屬人員,上海dop設計機構的朱小斌告訴我們,繪圖員創(chuàng)業(yè)后也能打造一個200人的施工圖深化公司,年產值幾千萬。未來的行業(yè)越來越細分,每個細分領域都有巨大的機會,因此,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向,加倍努力,你大有可為。
三、根本就沒有
30歲必須做設計總監(jiān)這一說
經常聽到有人問是不是30歲做不到總監(jiān)就應該改行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從哪里聽到這樣的一個定義。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何是30歲,不是40、50歲?既然你都從業(yè)設計了,打著匠人的名義工作這么久,你看哪個匠人30歲的時候敢自稱為總監(jiān)?級別是公司給于的,能力是自己修煉出來的,我剛過30,這幾年一直覺得30歲之后才真的感覺像是入了設計這行。哦,對了,我不是總監(jiān)。
四、專業(yè)能力遠大于學歷
個人修養(yǎng)決定你的高度
總是被問起,做設計學歷重不重要,專科的希望搞個本科學歷,本科的希望升個研究生或是出國套個海龜?shù)拿^再回來。
做設計這行,學歷肯定不重要。但學習能力很重要。
躺在學歷上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時代早就過去了。設計或是創(chuàng)意產業(yè)自始至終都是英雄不問出處,作品決定一切。這個“作品”包含在一切求職開始到面試錄用之前所有細節(jié)之中。包括你“設計過的簡歷”、郵件和溝通交流,這些都是作品之外你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個人修養(yǎng)重要么?不是重不重要,而是太tm重要了。
和一個從日本學習工作回來的同事聊天。我在抱怨最近面試的設計師總是遲到,半小時算少,一小時以上很多,他們來了也沒有半點感覺抱歉的意思啊~他苦笑了一聲說:在日本比約定好的時間提前15分鐘是一個基本規(guī)則。還遲到?這樣直接就會被咔掉啊~
五、別做低品質的勤奮者
100次重復不如一次思維提升
看到別人在朋友圈曬個手繪、曬個ICON或是做個字體,自己也忍不住想要堅持個幾天,美其名曰這是在刻意練習。把自己做的粗糙沒有任何意義的“作品”丟到大的小的群里求評論求指點...這樣的人在設計師的朋友圈里都遇到過??杀氖?,這樣的“勤奮者”大多混跡在行業(yè)的底層。與其說是在刻意練習,不如說自己是盲目隨從的“低品質勤奮者”。
什么叫低品質的勤奮者?
高效的勤奮者知道自己每一刻消耗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哪里能獲得什么。低品質勤奮者更在意我做了多少的“量”,我可以用來怎么“曬”。真正花時間投入能獲得了什么技能,這個技能能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什么價值卻從來都沒有考慮過。因為別人這么做,所以我也想試試這么做。大把的時間和經歷消耗過后,專業(yè)能力卻一直沒有提升。有些人哪怕學歷不高也會給人帶來穩(wěn)定和踏實感。有些人能力不高卻因為附帶的學歷光環(huán)給自己增加了盲目的自信。所以,專業(yè)力大于學歷,個人修養(yǎng)決定別人在不在乎你的學歷。
六、涉獵太多會拖垮你
找到自己的能力邊界
以前提過,股神巴菲特提出的這個概念叫:能力邊界。找到自己的能力邊界,然后躲在里面不出來。就是說,自己要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不過度的分散精力做自己并不擅長的事情。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能力邊界之內的工作上。還是那句話,20-30歲最重要的是摸清楚自己不能做什么,然后別被誘惑,對這些有消耗的事情說不。有幾個設計師的能力標配,你必須盡快提升:口才與解說能力,軟裝與燈光,營銷能力。
七、讀書,在任何時候
都是值得設計師去做的事
能把設計做得好的設計師很多,能把設計梳理出自己的思維體系的設計師卻很少。每一個算得上大師的設計師,都有自己的一套設計理論體系。每一個大師也都有自己的閱讀體系。當設計做的夠好的時候,你的表達、你對設計結果背后的思考決定了你設計能力的邊界。哪怕不做設計,讀書也是一項值得終身陪伴的事。真的!
八、跟自己的壞習慣
做長期的斗爭吧
前陣刷爆設計圈的文章就是關于著名設計師高文安的:他30歲做設計,53歲出全裸寫真,60歲開設品牌館,今年73歲依然是設計界最傳奇的存在。高文安已經足夠成功了,但他似乎更知道,健身對設計師,對職業(yè)打拼的重要性。足球場上的C羅也是一樣,對自己的飲食和作息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越是優(yōu)秀的人,就越知道,任何收獲一定建立在身體足夠的健康的前提下。玩網游、熬夜、抽煙、酗酒......看似和你做設計沒有半點關系,當你步入30歲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好身體才是能否取得好成就的根本。對身體的呵護一定會用健康或是工作中的受益返還給你。你的30歲前夕,開始和這些壞習慣做斗爭吧。
結語
20-30歲可能決定不了一個人的一生,但20-30歲確實能拉開設計師之間的差距。當你30歲之后才開始醒悟的時候,也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機會趕得上。
合肥學博教育設計培訓中心